為做好新發展階段城市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江蘇省出臺《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那么,其中哪些亮點?又有哪些目標?
《意見》明確目標:到2025年,打造一批體現江蘇特色、代表江蘇水平、國內起到示范效應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城市更新政策機制、標準體系、方式方法初步確立。到2035年,具有江蘇特色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目標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的江蘇典范。
記者注意到,《意見》明確實施“七大工程”的重點任務。包含實施既有建筑安全隱患消除工程、實施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老舊住區宜居改善工程、實施低效產業用地活力提升工程、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實施城市生態空間修復工程、實施城市數字化智慧化提升工程等七個方面。
其中,在實施老舊住區宜居改善工程方面,意見提出,支持老舊小區 “15分鐘生活圈”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整理騰退出的土地,優先用于教育、醫療衛生、托育、養老等設施,打造完整社區。圍繞“一老一小”需求,加強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建設全齡社區。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城市更新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王海勇告訴記者,這些內容可以看出,住區的改善要在補短板的基礎上打破圍墻,從更高層面去進行提升。
“我們江蘇的城市是有一些梯度差異的,老城區還是有補短板的,包括公共服務的一些功能,公共空間的一些改造,包括老城區內還有一些棚戶區,我覺得確實都需要去投入的。城市中心的老舊小區改造絕不是城市更新的一個比較理想的方式,(需要)在街區層面上去研究它的存量資產怎么盤活。”王海勇分析說。
在實施低效產業用地活力提升工程方面,《意見》提出,堅持“先立后破”,引導不符合導向或效益低下產業退二優二、退二進三,積極推進存量用地盤活利用。王海勇介紹,考慮蘇南、蘇中、蘇北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不同,各地在城對工業、產業轉型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這份《意見》提出了針對性的方向。“我們真正的面廣量大的城市已有的建設空間,居住空間也就在30%左右或者多一點,而我們的制造業或者產業空間,甚至還有一些比方說公共空間等,還存在著一些低效或者低質量的問題,比如高排放、高耗能或者產出效益不高等,這些和城市整體的產業轉型是直接相關的,特別是在于老城區和這個城市生活結合比較緊密的一些制造業空間,‘退二進三’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要求各地開展城市更新體檢評估,系統評估區域發展現狀,診斷“城市病”問題,并根據體檢評估發現的問題和短板,統籌考慮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制定至“十四五”末的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同時,編制更新項目實施方案,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工作。針對城市更新重點任務,省級建立競爭性試點申報制度,組織各地開展試點申報,以點帶面,穩妥推進。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形成示范,逐步推廣。同時,引導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城市更新相關立法工作。
此外,《意見》還明確了負面清單事項,比如,在城市更新中應采用“微改造”方式,不得脫離地方實際,不得搞運動式推進,不得未批先建及違規編制、修改、批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不得違法違規變相舉債,切實防范金融風險,防止城市更新變形走樣。
對此,王海勇認為,這體現了底線監管思維。“比方說所謂大拆大建大規模搬遷居民,棚戶區一拆環境改善了,我們配套服務設施可能也跟上了,但是在供給提高的同時,老百姓生活的文化沒有了,甚至有一些地塊,因為經歷了高強度的拆遷,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開展空間承載力也會存在不夠的情況,所以樹立城市建設的底線思維非常重要。”
?。▉碓矗航K新聞廣播/姜奇卉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