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除了掃墓、踏青,品嘗時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那么江蘇各地有哪些清明美食呢?
來一口春天的味道 青團、河鮮好吃但要適量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團了。今天(4月5日)一大早,不少市民來到家門口附近的商家選購青團。市民劉阿姨說:“清明前后吃得比較多一點,平常就無所謂了,我是偏愛豆沙的。”市民小張說:“表達一下思念之情,而且在這種店里買起來也比較方便,就避免自己人工去做。”
吳師傅來自江蘇宜興,七年前,他和妻子在南京夫子廟附近開了這家青團店。平時每天可以賣2000個青團,清明前后每天銷量能達到7000個左右。吳師傅說:“把綠苣頭的草要洗干凈,洗干凈把它揉到面(糯米)粉里面。”
除了傳統的芝麻、豆沙口味,商家們還開發了馬蘭頭、蛋黃、榴蓮等多種口味。南京清真綠柳居菜館總經理王堃說:“雖然受大環境疫情的影響,但總體青團的銷量沒有明顯地下降,跟往年還是基本持平。”
專家提醒,雖然青團所含青汁營養豐富,對春季肝火旺盛有一定的食療作用,但糯米類的黏食,食量要控制。南醫大二附院主管營養師梁婷婷說:“每次吃一到兩個就可以了,還有就是像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較差,學齡前孩子的胃腸道還比較弱,所以說對這兩類人群我們也不太推薦吃。”
俗話說"清明螺螄賽肥鵝",現在正是螺螄最肥美的時候,小小螺螄,肉多味鮮,成為許多市民餐桌上的美味。南京某飯店廚師長張晟說:“ 如果家庭食用也不要配過多的料,生姜蔥就可以了,去腥的話,少放點料酒,你喜歡吃辣可以多加點辣。”
馓子、子餃等傳統美食 蘊含著獨特文化
在江蘇淮安,有清明吃馓子的傳統習俗。細如線、黃如金的馓子香脆可口,清明節前后吃起來別有風味?;窗膊桠讨谱骷妓噦鞒腥嗽澜′h說:“ 聽老一輩的人說吃這個(馓子)習俗,是從清明節前的寒食節流傳下來的,寒食節要吃寒具 ,就是吃冷食 ,茶馓放涼后就是一種寒具,又脆又香又好吃 。”
在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等地,有清明吃"子餃"的習俗,馬蘭頭是春季時令野菜,也成為孟河人首選的時令"子餃"餡料。子餃與餃子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皮。少許面粉加大量水,攪拌均勻,撒入芝麻,平底鍋攤皮,趁熱快速包入餡料,可煎可炸。
(來源:江蘇公共新聞頻道/王兵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