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四月天。在毗鄰大運河的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黃山街道西朱村,村民每天打開窗戶,就能看到大運河碧水悠悠,岸邊綠意蔥蘢。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生態文明的寶貴遺產。然而幾年前,大運河沿線眾多小港口、小碼頭成為揚塵污染的隱患、運河原生態的“傷疤”。幾年來,徐州通過系列“美容手術”,實現了“推窗不見港、出門不見塵”,讓“灰色岸線”逐步演變為“綠色風景線”。
日歷翻回到2016年。這一年7月,徐州經開區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交辦單——中央環保督察組第九批次48號環保信訪件。這張交辦單的背后,是西朱村老百姓對西朱港“黃沙漫天、黃土沒腳”惡劣環境的不滿。接到交辦后,經開區管委會迅速前往現場,取締了西朱港20畝黃沙堆場,拆除了吊機等裝卸設備。
黃沙堆場取締之后,這片地該怎么利用?經過周密部署,復墾還田、修造田間水泥路等系列攻堅行動啟動。
據當時參加攻堅的隊員回憶,拆除港口的那段時間,同志們夜以繼日。當地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鋤禾日當午,汗水灑黃土。誰知港口污,環保皆辛苦。”詮釋了西朱港問題攻堅背后的艱辛。
“西朱港沒有了,大運河沿線的其他港口怎么辦?”面對群眾的發問,經開區不等不靠、舉一反三,制訂了大運河沿線小港口、小碼頭清理整頓專項行動方案,全面吹響大運河沿線整治的集結號。就在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結束的第二年,徐州經開區全面清退了大運河沿線9個小港口、小碼頭,其中姚倉屋一家碼頭的清理僅用了5天。當時參加清理港口的一位隊員回憶說:“面對老百姓期盼的眼神,我們真的眼睛不敢眨一下,只想一個‘快’字,用最快的速度解決港口揚塵問題,盡快還老百姓清新的生活空間。”據統計,不到一年時間里,徐州經開區拆除京杭大運河沿線9個碼頭共36個吊機、5萬平方米水泥地坪,清理近百萬方的黑沙、黃沙、石子等物料,昔日的港口揚塵問題終于不再重現。
港口清理后變成一片荒蕪,這也不是群眾想要的,“推窗見景、開門見綠”才是他們愿景。近兩年來,徐州堅持一手抓治污攻堅、一手抓生態修復保護,在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大力實施大運河沿線復綠增綠、涵養生態工程,精心做好“變廢為寶”“變廢為景”文章,對曾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系統修復。如今,昔日揚塵彌漫的西朱港堆場搖身變為拉家常、跳廣場舞的休閑廣場。沿線拆除的9個小港口、小碼頭全部栽上了青翠綠植,昔日那條“灰色岸線”逐步演變為“綠色風景線”,一幅通過邊督邊改、精心整改繪制而成的美麗圖景正在大運河畔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