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記者/唐寶妍)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是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保障,也是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支撐。4月19日上午,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今年 1 月印發的《江蘇省 " 十四五 "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簡稱《規劃》)進行解讀。
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記者了解到,江蘇是全國唯一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規劃》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專項規劃,也是省委、省政府首次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工作列入省級專項規劃,將為我省今后一段時期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指導和依據。
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陳志鵬介紹,《規劃》的出臺,對于江蘇加快補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既是供給端,又是需求端;既服務重大項目,本身也是重大項目;既能保 GDP,又能增 GDP”,陳志鵬提到,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環境擴容能力,盤活存量環境資源,還將有力拉動投資、擴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此外,《規劃》著眼于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污水、垃圾、危廢、霧霾和人民群眾時刻期盼的藍天、碧水、青云、凈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力爭讓人民群眾更多感受到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成效,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進一步推動“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順利實現。
10項工作任務9類重點工程 全力補短板促提升強支撐提水平
《規劃》共提出4個方面10大項工作任務,其中,“補短板”任務 3 項,主要包括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工業廢水集中處理;“促提升” 任務 3 項,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危險廢物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以及清潔能源供應;“強支撐”任務 3 項,主要包括自然生態保護、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和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提水平” 任務 1 項,即管理能力現代化。
《規劃》指出,到 2025 年,全省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設美麗江蘇的支撐力量顯著增強。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全省平均達到80%,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和主要涉水行業所在園區污水管網全覆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建立“生態島”試驗區5個,全省累計建設40個生態安全緩沖區,形成多層級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防范體系全面建成。
圍繞 " 十四五 "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總要求,《規劃》又細化形成了9 類具體目標指標,并以專欄形式對需要重點實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業園區廢水處理設施建設、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危險廢物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貯處置利用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共9類重點工程進行了明確,從而支撐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地落實。
建立協同推進機制 共同提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十四五”時期,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必須抓好貫徹落實。
《規劃》更加突出系統性、導向性、統籌性、工程性,涵蓋城鄉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生活垃圾、危廢和一般工業固廢、清潔能源、自然生態保護、生態環境監管等多個領域,涉及生態環境、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水利等近20個部門,將各部門各領域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進行整合,形成了完整體系和全省統一的抓手。同時,著力做到上下貫通和左右銜接,既嚴格落實上位政策,也充分考慮各地實際,又主動銜接省級其他規劃,《規劃》還提出依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體系,建立協同推進機制,統籌協調多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提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